原创 故宫博物院 微故宫 昨天
2020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实施,北京正式步入践行垃圾分类的行列,向更加环保的生活方式迈进。虽然“环保”还是个“年轻”的概念,但与之理念相通的实践古已有之。早在宋代,就已经有了纸张回收的概念。据明代藏书家张萱在《疑耀》中所载:“……每见宋版书,多以官府文牒,翻其背,印以行者。如《治平类篇》一部四十卷,皆元符二年及崇宁五年公私文牒简启之故纸也。其纸极坚厚,背面光泽如一,故可两用。”质量上乘的公文纸用过后可以拿来翻面印书,这种“双面打印”是不是像极了今日我们节约用纸、节能减排的环保号召?
除了简单的翻面使用外,纸张再生也是一项由来已久的技术。据明代发明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把废纸洗去墨迹再重新回收再造,以节省造纸的原料和成本。这种纸张回收技术在“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但在竹木稀少的北方,即便是“寸条片角在地”,也要“随手拾起再造”,足见时人的重视。这种再生纸甚至还有一个形象的名字:还魂纸。现存世文物中有一卷北宋乾德五年(967年)的写本《救诸众生苦难经》,用的就是还魂纸。即是说早在一千多年前,纸张的回收和再生就已经实现了。

《天工开物》 明崇祯初刻本
古时宫中生活虽然讲究,但同样也有减少浪费的呼吁,比如雍正皇帝就曾发起过两次“光盘行动”。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十二日,雍正皇帝谕膳房:“凡粥饭及肴馔等食,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断不可委弃。”虽然院内乌鸦众多,但大概是清理效果还不够理想,三年后,雍正皇帝又一次发布上谕:“上天降生五谷,养育众生,人生赖以活命,就是一粒亦不可轻弃。”同时嘱咐宫中太监“煮饭时将米少下,宁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以致余剩抛弃沟中,不知爱惜。”正像是我们今天“勤拿少取”的“光盘行动”,也是为减少废弃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时过境迁,如今的故宫早已不是旧日的皇家宫禁,而是一座平等、包容与多样性并存的博物馆。立足于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当下,国际博物馆协会在今年的博物馆日主题阐释中提到,博物馆作为被公众信赖的机构,“从未像今日一样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现代社会议题,以此展示其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现代人对环保越加重视,今日的故宫博物院也将在“环保”这一社会性议题上主动负担起更多的责任。今年1月16日,故宫博物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故宫零废弃”垃圾分类项目正式签约启动,分为“零废弃办公”和“零废弃游览”两个阶段逐步推进,将故宫博物院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零废弃博物馆。

启动仪式现场
同时,故宫博物院倡导观众及更大范围的社会公众关注并践行垃圾分类行动。今年5月1日起,故宫博物院积极响应北京市垃圾分类的号召,在参观路线中设置了四类垃圾收集容器。以冰窖餐厅颇受大家欢迎的“脊兽雪糕”为例,你知道一支雪糕应该如何分类吗?除了雪糕之外,参观游览中的其他常见的垃圾应该如何分类呢?我们请来了开放处的小哥哥们来为大家“横扫”疑惑。
潘吉星:《敦煌石室写经纸研究》,《文物》,1966年第3期。视频摄制 / 陈麒麟 责任编辑 / 李睦麟 排版 / 鲁婉卓